您目前的位置 : 首页 >> 慈禧太后年轻照片 >> 正文

大同区棚室经济发展之路一

日期:2017-11-20(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)

时下,干冷的天气让人直打寒颤,但在八井子乡李江家的温室里却是暖意浓浓,茄子、辣椒、西红柿挂满枝头。

“园区里有126栋温室进行越冬生产,不仅使人们吃到新鲜的果蔬,也对市场菜价起到一定的调解作用。”李江一边忙着采摘果蔬,一边告诉记者,“现在茄果类蔬菜刚刚上市,每天的采收量在四五千斤。采摘下来的果蔬直接发送到大同和周边县区设立的直营店销售。”

近年来,大同区委、区政府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,把棚室经济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,围绕扩基地、建小区、打品牌、抓招商,发动农民,全力推动棚室产业发展。

棚室产业绘新图

循着上世纪服务油田职工的“菜乡”建设足迹,从2005年开始,大同区委区政府站在时代前沿,高瞻远瞩,癫痫病的发作跳出传统农业,用智慧和汗水在沙化、盐碱化严重的贫瘠土地上,走出了一条现代农业的科学发展之路。

经过几年的发展,大同棚室产业发展实现新提升。2013年坚持高水平规划、高起点定位、高标准建设,目前建设完成棚室21140栋(其中,冷棚14771栋,温室6369栋),占总任务量的105.7%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,按照重点乡镇整镇推进、沿路沿线重点建设、优势品业重点发展的原则,重点打造了萨大路、同昌路、大广路、安民路四条棚室产业带,打破了乡镇界限,配套完善基础设施,实现棚室集中连片发展,初步形成了“特色品业”集聚化的发展格局。

同时,立足优势特色品业,重点打癫痫患者饮食注意事项造了高台子镇农业博览园、大同镇科技示范园、林源镇特色百果园、老山头草莓园、太阳升食用菌小区等标准化棚室园区50个;全面提升了八井子乡超大西红柿冷棚、双榆树乡山西马、高台子镇七撮房等现有精品园区规模档次,推动了园区向高端化发展。

结构调整兴经济

大同区作为传统农业区,种植业是主导产业,“一亩三分地儿”成为多数农民收入来源。耕地不会增加,收成却想增加,怎么办?——大同想到用棚室生产来解难题。

一年一茬是北方种植业的生产模式,耕地一年有着半年冬眠季。而随着棚室的投入使用,冬眠的耕地被唤醒,冬季里也有了产出。

八井子乡农民张树军在李江农业园区承包了4栋温室,靠着光照和室内取暖,虽处深冬,但棚内茄子、辣椒、黄瓜等作物长势喜人。在园区租温室三年,张树军省了建棚投入,人来就行;少了选品种、找销路的环节,种好就行。

张树军算了笔“租棚”账,一栋温室每年产三茬果蔬,每栋能收入3万元。扣除交给园区费用,四栋温室一年入账10余万。张树军说,同样是忙活儿种植,温室比大田强了很多。同样土地,种植茬次由一变三;同样种植面积,收入翻了20多倍。在园区租上四栋温室顶得上在外承包100亩耕地。

张树军的变化,是种棚、种地“两笔账”对比的一个癫痫病发作怎么处理缩影。棚室延长了耕地生产时间、减少了季节对种植限制、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。就这样,虽耕地没增,但以棚室为生产载体,农民的种植收成却高了一大截。

棚室增量、果蔬增产的同时,传统种植业实现了突破。大同区拥有92.7万亩耕地,现在的棚室用地为13万亩。按一亩棚收益顶十亩地计算,这样,13万亩棚室就增加100多万亩耕地收益,每年带来12亿元的收成,这几乎是在种植业上再造了一个大同。

内外发力奏强音

全市大力发展棚室经济进程中,在大同这片传统农业土地上,数以万计“绿色工厂”拔地而起。三年时间,大同区“内外发力”,创造了棚室建设上的奇迹。

棚室建设中,大同区把农民作为主体。用棚室生产改变传统种植模式,进而促农增收。尝到甜头的农民也主动拿出交通便利、适合建棚的土地,进行流转,集中经营。从农民自发建棚到政府鼓励建棚,近10年发展1万多户农民加入其中。本地农民成为大同棚室建设的最初动力和发展“内力”。但农民资金有限、经验不足,要想建设规模园区,让更多农民参与棚室生产,这得借用外力,引入多样建设主体。

李炳起原本是牡丹江的棚室种植户,因看好大同棚室发展势头和优惠政策,他“跳槽”到林源镇。三年过去,他的棚室园区初具规模。李炳起告诉记者:“这里比牡丹江支持力度大,现在温室18栋,冷棚34栋,有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和技术保障,效益很可观。”李炳起棚室经验丰富、技术成熟,园区在他的经营下每年收入百余万。他与10多位同乡建设了800多栋棚室,带动了200多名本地农民从事棚室生产。

在大同镇,投资3000万元的沃野清华农业生态园项目忙着收尾。该项目由企业出资,以山东寿光老人得了癫痫病怎么回事农研所、东北农大等科研院所技术为支撑,以100栋温室、500栋冷棚为生产载体,实行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发展模式。项目投用后,将把秧苗培育、订单生产、果蔬销售等环节统一经营,可为100多名农民提供就业机会,每年实现收入1600万元。

以农民为主体,多种建设者共同参与的棚室建设模式,让大同区棚室数量快速增长。开放投资环境,反过来也给予更多本地农民从事棚室经营、生产的机会。目前,大同区建成棚室8.1万栋,占全市棚室总量三分之一,实现了户均一栋棚,全区拥有棚室和从事棚室生产的农民已接近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一。

?

友情链接:

只可意会网 | 穿过的内衣哪里买 | 吴建豪演过的电影 | 市盈率公式 | 纷丽连衣裙 | 久违的感动 | 胆囊管堵塞